近日,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在嗶哩嗶哩甫一上線,便受到網友們的熱烈追捧:播放量、彈幕量一騎絕塵。有研究者認為,經典名著作為傳統(tǒng)文化重要組成部分,改編為影視劇已經是一種新型傳播方式,而新上線的互聯網彈幕版本,乃是傳播方式的又一突破。
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,是民族特質與集體人格的具體體現?,F代中國人在對文化的反溯中,可以知曉自己根源何處,知曉民族的情感審美及價值信仰來自何方。那么,如何將傳統(tǒng)文化從抽象概念與范式化敘事中抽離出來,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細化到現代生活之中呢?
集文字、音頻、圖像、信息互動為一體的新新媒介,提供了一種可能。
互聯網傳播中,信息交互性進一步強化,經過內容再解讀、生存情境再演繹,受眾與古文之間的距離被縮短,不僅有利于內容記憶與信息擴散,而且經過新新媒介的渲染,更多人重拾對傳統(tǒng)文本的興趣,渴望在更深層次進行解讀。
其實,部分經典本身也經歷了不同媒介的傳播過程。以三國故事為例,西晉陳壽所著《三國志》中粗陳梗概的史料為其源頭,之后,又歷經數個世代的累積。晚唐李商隱《驕兒詩》中有“或謔張飛胡,或笑鄧艾吃”一句,小小孩童便知曉張飛是虬髯公而鄧艾口吃,可見三國故事早在晚唐之前便已經在民間流傳。在這一過程中,說書藝人是重要媒介,通過口耳相傳,使三國故事家喻戶曉,讓忠恕仁義的精神深入人心。除此之外,還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雜戲表演。在古代社會,相較紙本閱讀,聽書、觀戲無疑更為便捷有效,也更利于故事快速傳播。
現代社會,大眾接受傳統(tǒng)文化的途徑不僅是說書聽戲,還有廣播、電視、電影等媒介。《中國詩詞大會》《成語英雄》等節(jié)目如雨后春筍,更有以李子柒為代表的主播,在國內外社交媒體上分享傳統(tǒng)生活方式,成為現象級的文化符號。
由于全球化進程的加快,現代人的生存環(huán)境與生活方式發(fā)生了巨大改變,對傳統(tǒng)文化范疇內的事物接觸較少,從而造成認知的空白。主播們通過互聯網,向全球受眾重現春耕秋收、造紙制筆、染布裁衣的過程,在圖像、聲音、文字的疊加中,大眾對“日之夕矣,羊牛下來”的傳統(tǒng)田園生活有了具體的感受與認知。同時,田園風光、古樸器物成為傳統(tǒng)生活方式的衍生,為歷史記憶與當下情緒建立聯系,激發(fā)出大眾的強烈共鳴,喚起他們的歸屬感,繼而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產生認同。
可見,在現代傳播過程中,新新媒介的作用顯著: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闡述較為抽象的“傳統(tǒng)”概念,在視覺、聽覺的共同刺激下,受眾的想象力進一步被激發(fā),在直觀的審美中實現跨時代的心靈碰撞,繼而產生共情。
作為幾千年經驗的總結與民族智慧的結晶,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滋養(yǎng)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。傳統(tǒng)文化需要現代表達。在文化異彩紛呈、豐富多元的當下,更應利用新穎的傳播方式,讓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更好地走進當下、融入生活。